我要穿越小说网【www.51cy.org】第一时间更新《我崇祯绝不上吊》最新章节。
基就几乎给全面废除了,包括摊丁入亩!并且摊入的丁银也没减掉,又重新征收了人头税。
(明末用于辽东战场,临时附加的三饷,清朝一直都在收取,也并未减除。)
乾隆朝的民生——米价每石从未低于2700文,遇到灾年,更是飙升到5600文以上。
有人说红薯产量不到粮食的十分之一,有人说不到百分之一,却不知这米价为何居高不下?
难道说,那时候便有人调样抽查?
还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之故?
亦或……
米价与面价,历朝历代都相差不多,几乎可以等同,稻谷与小麦,也几乎相等的,也就是说当时的麦价一样如此恐怖!
到底有多贵?
按照明末银铜兑换比例,这个价约合三两半白银到七两白银。
每石!ωωw.
银铜兑换比,清朝分为三波波动,康熙时一度下降到了600比一,雍正维持在700--800左右,乾隆退位到清末,波动很大,3000--1000之间。
那么粮食价格居高,地价呢?
地价从3两白银,飙升到50两白银以上,并且常年维持。
懂经济学的兄弟们,帮忙解释一下这些数据吧,省的啰嗦的太多了。)
明代士人研究杂学,在旁人眼里只是行为怪癖、不合群、偏科,还没有上升到全员鄙夷的地步。
这时代的“奇技**巧”,也不是后世理解的那个意思,指的是新奇的技艺和作品。
十七世纪末以前,将“奇技**巧”用做形容词的语意,也只是表示过度了,过于偏重了,而非鄙视。
甚至,对于明朝士林人物来讲,研究科学,不但不丢人,还能帮助加分,获得更高的**地位。
比如明末研究杂学的两位大佬——“南徐北王”的徐光启、王徵。
这两人不但研究杂学,更是还信奉天主教。
王徵更是一度严格尊崇一夫一妻制,最后因为无子,家人逼迫纳了小妾,王徵也因此而死……
这够乖张了吧……
然而,并不影响他们是名满天下的大儒。
还有徐光启、孙元化、赵士桢、宋应星、薄珏……
后世几何、代数、物理、化学……许多定义、定律,都是这些人定下、翻译的。
人家名声有损?
……
别说背定义的时候,觉得咬
我要穿越小说网【www.51cy.org】第一时间更新《我崇祯绝不上吊》最新章节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